搜索
加载中 ...

多城市调控加码,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应付

原创 谭浩俊 · 2020-08-03 07:41

多城市调控加码,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应付

随着楼市调控新政落地,南京成为第7个在近期收紧楼市调控政策的城市。此前,深圳、杭州、东莞、宁波等城市已经相继收紧调控政策,而调控目标均直指“炒房客”。

从南京的调控政策来看,看点在两大方面:一是优先满足刚需,保障南京户籍无房家庭刚性购房需求,商品住宅项目向南京户籍无房家庭提供每批次不低于30%比例的房源。二是完善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离异之日起2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

应当说,从政策本身来看,无论是南京还是其他已经出台政策的城市,都是在给调控加码的,亦即比此前的政策更为严厉。但是,从政策的执行效果来看,则需要关注和观察。因为,7个在近期收紧楼市调控政策的地方,都是在房价出现比较大的波动的情况下才匆匆“亮剑”,实际是一种被动行为,并非主动出去,主动避免房价波动。

这也意味着,在楼市调控问题上,并不是出台了调控政策,并给楼市调控政策加码,就是真正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了,就把规范和有序当作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目标了。恰恰是,那些被动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房价也反复波动的城市,是楼市调控效果最差的,行为也是最被动的。只有那些房价没有大的波动,政策也相对稳定的城市,才是调控效果最好,最具备步入长效管理轨道条件的城市。政策反复调整、房价反复变动的城市,更多的还是被动应付和应对,对房地产市场步入长效管理轨道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的。

楼市调控进行到今天,实质已经没有多少深文大义。最核心的,就是地方对待楼市及其调控的态度,就是到底是否还想着用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刺激政绩的手段。如果这种“情怀”不放下,这种思维还在。那么,楼市就不可能真正步入长效管理轨道。显然,这取决于一个地方领导的眼界和情操,取决于地方领导是想“为自己”还是“为企业”、“为群众”、“为地方”。只要官员想的是“为自己”,那么,就必然会把政绩放在首位,把快出成绩放在首位,而不会去真正重视产业发展,不会真正重视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不会真正重视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自然,就不会放下房地产这块“肥肉”。

只是,按照目前的房价水平,房地产这块“肥肉”,显然已经是变质和存在太多细菌了,不能再过度依赖了。房地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也是重要产业之一,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是,决不能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房地产业只能服务于实体产业,只能依附于实体产业的发展。没有实体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房地产业。

在近日召开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被再次重提,且高层进一步强调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调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所以,如果地方再度出现房价大幅波动现象,就必然会被管理层约谈。

反过来,约谈的效果再好,也是被动应付,而不是主动应对,主动采取措施防止房价上涨,防止市场出现波动。因此,房地产市场要想真正步入健康有序发展轨道,最核心的问题还在地方政府,在于地方对待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态度,在于房地产市场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房住不炒”是楼市调控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是对房地产业角色的定位。只有将角色定位摆正了,“房住不炒”定位才能真正落实。否则,房地产就会始终成为一些地方的道具,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显摆一下,时不时地骚动着广大居民的神经,从而让广大居民对房价的预期波动不已。

楼市调控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为什么房价还在上涨,为什么一些城市房价会反复波动,说到底,就是对房地产的政绩带动效应放不下,就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太差,不知道怎么去鼓励企业和居民发展实体经济,如何鼓励企业和居民创业创新。在他们的心里,只有发展房地产是最简单的,也是效果最容易显现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房地产市场稳定,就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中央要求重视实体经济、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制造业,就是对地方的一种考验,也是能力和水平的检验。一旦实体经济为地方真正重视,房地产业也就比较容易步入健康有序轨道。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
文章
2020
08/03
07:4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