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载中 ...

大力发展乡镇产业,才能有效应对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

原创 谭浩俊 · 2020-09-29 11:01

大力发展乡镇产业,才能有效应对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22日至24日在南京市溧水区举办的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对此,我国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农村拓展,形成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良性循环,吸纳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增收。截至8月底,全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1700多万人。

应当说,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工作面临不小的压力,不仅城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也面临很大压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被压减,很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只能留乡、返乡,有的甚至往返于城乡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之后,城市承受能力减弱、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城市新增劳动力需求空间变窄的情况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工作,也到了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时候了。按照传统的消化农村劳动力的方式,可能会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地方甚至会走进死胡同。

事实也是,改革开放前四十年,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步伐很大,客观上给了农村劳动力很大的就业空间和机会。如房地产开发、道路建设、城市蔬菜供应、环境卫生等,几乎每个行业都会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很多的机会。而这些行业,在城市其他领域就业情况总体良好的情况下,城市劳动力是不大愿意从事这些脏苦累险的工作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选择其他领域的工作。因此,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就只能由农村来提供和输送。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施工队、包工头等,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一种组合。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放慢,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已经到了一个重要拐点,道路建设等也因为政府债务规模过大,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通过负债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规模萎缩,客观上也就让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机会变少了。同时,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步由过去的“靠身体吃饭”转向“靠技能吃饭”,就是施工队伍,也不再是过去只要身体强壮就行,还要有较高的技能。那么只有身体、没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要想在城市找到就业岗位,确实难度相当大。相反,城市一些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岗位,又因为农村劳动力不具备这样的技能,导致城市也存在着部分行业劳动力短缺、招工难的现象。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随着城市产业进入到换档期、转型期、提升期,以及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产能过剩而竞争过于激烈,破产、关闭、淘汰的企业越来越多,也从一个方面减少了就业需求,导致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特别是前些年国有企业改革后进入社会的劳动力,也在寻找着新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城市也出现了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现象,一些过去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岗位,城市劳动力也在通过观念的转变和生活的需要,愿意从事,继而进一步压减城市可供就业的岗位,给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新的压力。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就业面临的矛盾更加尖锐,许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之后,根本没有能力找到就业岗位,只能返乡寻找机会。而其他一些原本也准备到城市就业者,面对进城又回去的劳动力,也就选择了留在家乡寻找机会。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如何发展产业,如何增加就业机会和空间。

必须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是消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最重要的平台,如今的农村,虽然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但是,发展民营企业、发展乡镇工业、做好乡镇产业,却是一篇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文章。因为,只有写好这篇文章,农村劳动力就业才会空间越来越大,才能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才能把农村劳动力留在乡村,从而减轻城市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和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矛盾。

而从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的经验来看,发展乡镇产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做好产业定位工作,要摒弃一心唯大的思维,也就是不能也像前些年城市发展一样,只要大项目、大企业。而应当更多地接纳小微企业、小型项目,从而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在发展产业时,一定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乡村治理、土地节约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到处开花、到处布点,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旦农村产业发展好了,困扰农村的许多问题,如就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粮食生产、环境改善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
文章
2020
09/29
11:0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