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载中 ...

高校不续费就“断网”!谁助长了知网近乎垄断的竞争优势?

反做空研究中心 · 2022-01-04 16:35

作者|刘工昌

本文由反做空研究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并转载本声明

天下苦知网久矣。

当年近9旬的赵德馨教授不顾老弱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知网打起了官司,并最终取得胜利后,几乎取得了全网一致的祝福。但在目前格局下,多数学术论文作者都没有这个精力和能力来与知网较量,甚至盼望知网免费也要把自己的论文放进去,因为单位规定的职称评审条件中,学者的论文要引用数。

作为适应畸形需求而崛起的知网,通过低价购买或是根本不花钱就把学者的研究成果拿到手,再以看似不高却巨大重复流量换来巨额商业利益。面对如此态势,个人的反抗往往是极其无力的。

知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本文将知网的发展历程捋一捋,希望能为读者朋友解惑。

衔着金钥匙出生

天眼查资料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成立日期为1997年12月11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王明亮。

据公开资料显示,王明亮生于1956年4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学研究生学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执行社长,现任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执行社长、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同时曾担任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而且王明亮同时在5家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一职。

根据中国知网官网资料,1999年3月,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各环节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新、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总目标,王明亮提出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起初,上市公司同方股份出资3000万元成立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3年末,公司董事会决议,向清华控股转让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全部出资权益。为保证电子杂志社的持续稳定经营,董事会同意在本次转让完成后,公司与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委托经营协议,受托经营电子杂志社。彼时,王明亮担任同方股份副总裁。

2014年,该转让完成。此后,同方股份旗下同方知网代为行使电子杂志社的管理权和经营决策权。

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股东信息中只有一位股东,那就是知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据了解,清华同方知网是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境外子公司,清华同方(美国)公司通过其境外全资子公司KNOWCHINA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知网公司类型为“外国法人独资”,注册资本100万美元。

为此有人怀疑,知网可能是被境外势力所控制,但实际上这种担心倒是多余的,注册于开曼群岛是很多国内公司都做的事。到了2019年12月31日,同方股份控股股东由清华控股变更为中核资本,其实际控制人由教育部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其纯正的国家血统,使其成立不久创办的电子杂志社就得到了国家立项的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系统工程,后来还得到科技部火炬计划和几大部门的大力支持,知网论文甚至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随后国家的项目降临,教育系统的资源扶持,这使得知网出生就顺风顺水,接近没有对手。

近乎垄断的竞争优势

作家十年砍柴在微博吐槽:“本科生以及硕博生,其论文都必须通过知网查重,才能够顺利获得答辩资格并从高校毕业。”这是谁赋予的?(1)

同方知网2020年初公布的数据:中国知网用户覆盖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3.3万家机构,个人读者2亿人,日访问量:1600万人次,全文年下载量:23.3亿篇。

面对14亿人口的中国,如果知网仅作为一个网站,如此访问量并不值得惊奇。关键是其访问者的人员素质及其目的。

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知网在网站中骄傲地宣称,其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坐拥6000多万份文献、核心期刊收率为99% 。

2019年第5期《现代法学》上刊发了《学术数据库经营者不公平高价行为的规制困局及其破解》一文,据该文作者统计,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收录了独家与唯一授权期刊3964种,占我国期刊总量的43%;其中,核心期刊778种,约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包含各学科排行前3名的期刊194种,占前3名期刊总数的64%。因此,许多高校要求以知网的查重结果为准。

大学、期刊想要使用其数据库,先要交出学生和作者的论文授权。而硕士、博士在提交毕业论文时,必须签订《论文使用授权书》;学者想要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也会被要求授权中国知网等第三方数据网站使用。

签署《关于同意授权使用本人论文的授权书》,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必经流程。/山东大学官网

这简直是霸王条款,想要发表中文论文,没有人能绕开知网这一平台。(2)

2009年以后,国内高校开始将大学生毕业论文知网查重通过作为强制要求,让所有大学生都对其每篇近200元的查重费用怨声载道。

要知道,扩招后的大学生们大多不是论文一遍过的好学生,一篇论文反复修改、多次查重是常态,这让知网查重这件事始终内有非议:

暂且不谈你这数据库查重有什么技术含量、值不值这个价,大学生没有任何其它选项和议价权就“必须”付高价给知网这家商业机构才能毕业,听起来够不够霸道?

我也有学生,怕知网把自己的文章下架,选择忍气吞声。我维权后,一个学术期刊的总编,我们认识三年,可能因为知网给他给压力,他直接给我打电话说,就算了吧。你让他受损失了对不对?(因为)知网不收了,这些刊物的文章就没有得到宣传。(3)

而知网面对滔天的舆情,根本不为所动,声称其主要收入来源并不依赖个体查重费用。也就是说,知网的主要收益是大型的国家学术机构。购买中国知网信息服务的主要是高校及省市图书馆、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所或图书情报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单位用户每年的文献信息采购费用,有专项财政拨款。单位用户成为知网稳定的收入的主要来源。

知网“刚需中的刚需”的绝对竞争优势,也即对中文论文资源的近乎垄断,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媒体梳理,国家支持既包括中国知网创立之初,其前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被作为国家标准下发执行,还包括之后教育部关于要求本科以及研究生论文进行检测等政策的发布等等。前者的政策效应是让知网的学术资源集合成为可能,后者则是创造了知网查重服务的市场。

在国家政策便利及支持下形成垄断资源及垄断地位,并在垄断资源及地位的基础上开展垄断服务。(4)

“央视网评”指出更令人寒心的事实:中国知网正在依靠其支配性地位,逐渐完成“借鸡生蛋”的商业闭环。知网很显然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存在。

2021年12月12日,青年学者刘旭给国家反垄断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邮件,认为知网涉嫌垄断,建议有关部门调查知网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他在信中写道:“在国内学术期刊文献查询服务市场,知网具有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国内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数据库。这对绝大多数需要通过撰写论文,并完成查重分析,才能发表论文,进而获得学位、职称评定的用户群体而言是刚需……能否获得知网的收录,也是国内学术文献是否能够获得最为广泛的需求群体查询机会的关键因素之一。”(5)

2021年12月15日,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发表文章,对知网的垄断暴利发起诘问:“如果学术数据库不再将版权保护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而是将其当作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手段,恣意滥用版权实施垄断高价,破坏、妨碍并制约相关市场竞争,其滥用行为便不能逃脱反垄断法的审查和惩治。”他说,“但比起市场垄断,知识垄断更值得警惕。”(6)

高校不续费就“断网”

如果说高校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学术能力的话,而知网所代表的学术数据库更是一个国家的知识储备象征,作为国家学术形象的代表,知网的身份应是系统而开放的。但今天的知网正大步走向它相反的方向。

这些年来,舆论不断传出高校因为知网授权价格过高而“断网”的消息。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00年以来CNKI公司对该校的报价,每年价格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24.36%,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

2013年底,云南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旗下所属的近十所省属高校就曾因为价格原因而停用知网。

2016年,武汉大学公告宣布无法接受知网的高价,彼时知网显得极为强势,直接表示,公事公办,不续费就“断网”。

值得玩味的是,武大方面在费用还没到期时,就发现图书馆知网账号失效,最后不得不低头续费,这才又重新获得了知网论文权限。

同样是在2016年,北大公告表示由于知网涨价过高,所以期满后可能随时会中断访问。

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在其官网发布2019年暂停访问“CNKI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的通知。

长江日报记者于2021年12月20日看到,多所著名高校本月发布2022年度采购CNKI数据库服务的公告。

其中,复旦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82.5万元,南京大学拟采购CNKI数据库预算是108万元。

有些部委办、银行、医院、省市社科院近期也在知网上公示了2022年度使用CNKI数据库服务的采购合同。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2022年订购CNKI系列文献资源项目中标价格是219万元。

越来越高的采购费用,你不用还不行。因为从理论上讲,在这条路上真正具有国家公信力的,独此一家。

经营模式与盈利实质

知网主要是通过知识付费、论文查重收费、机构购买等方式实现盈利的。但普通观众真正了解还是通过其近期的一场官司。

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经济史学家赵德馨与中国知网(www.cnki.net)的“恩怨”多次登上热搜:因其100余篇论文被知网擅自收录,他于2019年开始执着维权。赵德馨告诉记者,他的论文先刊登在了学术期刊杂志社上,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知网收录,却从未收到通知与稿酬。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查询到,在多份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运营方为中国学术期刊公司)的二审判决书中,知网主张其已经取得杂志社的合法授权,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定,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杂志社已经从赵德馨处取得了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及转授权的权利。裁判日期为2021年5月26日的一份判决书显示:“涉案作品属于文字作品,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学术期刊公司通过“中国知网”网站(www.cnki.net)向不特定公众提供涉案作品的下载阅读服务,侵害了赵德馨对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判决书截图。图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2021年8月30日公布的案号为(2021)京0491民初26080号民事判决书显示,赵德鑫主张,其于2010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发表的《中国市场经济的由来——市场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文被中国知网收录,中国知网运营主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权。

中国知网主张其作为期刊出版单位,有权对已经在其他期刊刊登的文章进行转载,属于法定许可,不构成侵权。而法院认为,中国知网将涉案作品收录到其数据库并在网络上提供付费浏览和下载的行为,显然不属于期刊之间的转载或摘编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制度并不适用于网络环境下,故对被告中国知网辩称其构成法定许可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

同时,被告主张其系经过涉案作品所载的期刊出版发行方授权使用,但未提交证据证明作者曾向刊文单位进行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故关于被告发布涉案文章有合法来源的主张,法院不予采信。

最终,法院判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赔偿原告赵德馨经济损失1800元、维权合理开支532.5元,以上共计2332.5元。(7)

截至目前,赵德馨累计已获赔70多万元。

通过法院判决透露出的知网的逻辑是:我是国家赋权的期刊出版单位,那么凡是在期刊公开发表的,我都有无偿收录转载的权利;而一旦我将它收录转载后,你要这些东西,却必须要付费。

这就相当于论文查阅者所付的钱没交到论文创作者手上,反倒悉数落到了它这个“中间商”手里,可谓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但知网公开的宣传是支付了原作者稿费的。中国知网官网上,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有著作权声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严格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所有收录文献均已获得期刊社/编辑部授权,其作者稿酬也已通过相关期刊社/编辑部支付。”

但实际的情况是,知网更多的根本没有支付原作者的一分钱,比如赵德馨教授就声称,知网放他的文章,根本就没付过他钱。最初发现被知网侵权,是我的学生要用我的文章,《中国经济史辞典》,在知网上下单,要交26块钱。它用我的《辞典》没给我一分钱,我要用还得交钱。(8)

相信大多数在知网上有文章的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

如果是支付了费用,怎么赵教授说没收到一分钱?如果真如知网所言,怎么法院全部判其与赵教授几十场诉讼败诉,最后还赔了70多万?

好,我们再看知网所谓的付费。

知网官方公布的稿酬标准显示,一篇博士论文,知网会一次性支付作者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以及一张面值400元的“中国知网数据库阅读卡”。

这是什么概念?博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至少3万字以上,文科专业论文甚至会超过10万字,却只有100元稿费。

与此相对,下载一篇博士论文,平台会收取25元的费用。可下载所带来的收入,根本不会与作者分红,尽数归于知网囊中。

知网下载期刊的费用为0.5元/页或1元/页,一篇硕士学位论文15元,一篇博士论文25元。据统计,知网是各大数据库中查重收费最贵的。查重一篇万字的本科论文,知网收费198元,而维普只需30元,万方是15元。

注意,就按知网的这个说法,这种一次性永久如此低价支付,却可重复性的多次卖钱,难怪知网能一本万利呢?

知网采用的是“两头通吃”的经营利模式:即用很低廉的价格收录期刊文章;收录毕业论文,需要作者提出申请,才支付100元左右现金,以及面值不超500元的知网代金券。

中央某部委直属的报刊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知网的高额利润来自其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强势地位,像我们这么大的报刊单位,多年来知网每年就给2000元版权费,前年合同到期,领导一气之下停止与知网合作了。(5)

业内人士举例:知网主要面向机构用户出售整个数据库,然后跟期刊或论文作者付版权费时,按页数来计算。即使知网一年仅仅卖数据库(不含数据库挖掘等增值服务)的收入过亿元,但数据库里海量的论文作为“分母”实在太大,一篇5页纸的论文,按照知网的算法可能也就值几毛钱。钱太少,期刊通常也没办法跟作者分成。

简单来讲,知网的高盈利建立在“低进价”和“无限次数的高售价”基础上,“一边是压低价格的一锤子买卖,一边却可以反复对使用者收费,难怪利润很高。”有评论文章如此总结。(9)

如此“经营模式”自是让知网财源滚滚。据悉从2018年到2020年,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从99929万元增长到116758万元,毛利率由59.01%降至54.93%。2021年半年报显示:同方知网的毛利率为51.30%。

同方知网2020年度报告截屏

天下苦知网久矣。当年近9旬的赵德馨教授不顾老弱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知网打起了官司,并最终取得胜利后,几乎取得了全网一致的祝福。但在目前的格局下,绝大多数的学术论文作者都没有这个精力和能力来与知网较量,而是继续忍气吞声,甚至大多数时候不仅不奢望知网能给他们稿费,还希望知网最好能把自己的论文放进去,哪怕无偿也好,因为单位规定的职称评审和晋升,论文引用数是一个重要条件。而能够带来官方学术引用数的,目前似乎只有知网这个平台最管用。

知网自是看到了这种畸形需求背后机会,所以通过低买或是根本不花钱拿到手,再以看似不高但却巨大和重复的销售所带来的巨额商业利益,进行两头通吃。面对如此态势,个人的反抗往往是极其无力的。

要说的是,知网搜集和存储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资源直接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其学者学生,它们主要以公共产品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说,这些学术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益属性,但结果却是知网把这些大多为公益产品的的学术成果以基地成本甚至无偿方式得到,再以看似价格不高却因垄断产生的巨大流量而带来巨额利润,如此商业运作模式自是备受质疑。

为此,有学者认为,知网应为学术交流服务,它用了作者的论文应该付费。用它的平台上的东西,也可以交钱,(但)国家应该允许有多个知识平台,同知网良性竞争共存,不要一家独大。(3)

注释:

(1)深度剖析,知网并不是你想象得那样!【一点资讯】2019年2月22日

(2)中国知网,躺着都能年利过亿 新周刊发布时间:2021-12-12

(3)中国知网被美资控制赵德馨和CNKI还有大案?作者:安邦研究院 来源:iRankings 发布时间:2021-12-16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陈灿杰

(4)光明日报:知网的定价权为何如此稳固?光明日报2021/05/2814:17作者:莫洁

(5)“两头通吃”盈利模式受诟病 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1-12-21 12:45长江日报官方帐号原创柯立

(6)光明日报记者深度调查!知网,意欲何往?法制现场播报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发布时间:2021-12-16

(7)曾因涨价被北大停用的中国知网,栽在了一群老教授手上文|吴艳蕊湃客:雷达财经2021-12-10

(8)躺着赚钱的知网,还能站起来吗?旧叔笔谈发布时间:2021-12-14

(9)毛利率54%,知网暴利超苹果手机,大学教师:论文决定考评,考评关系饭碗!2021-12-1623:06:13 来源: 时代周报 作者:王萧然 穆瑀宸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
文章
2022
01/04
16:3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