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载中 ...

年赚955亿,却因裁员登上热搜,科兴生物为何出此“下策”?

侃见财经 · 2022-05-12 15:35

科兴生物裁员一事仍在持续发酵。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今年的2到4月,北京科兴生物开始陆续裁员,在4月23日完成了最后一轮裁员之后,仅仅过去两天时间,科兴生物便给留职人员发放了2021年的年终奖,而“2022年科兴中维先裁员,再发放2021年终奖”的相关新闻也迅速冲上了热搜。

作为国内疫苗行业的龙头企业,2021年绝对可以说得上是科兴生物的“丰收之年”。

根据科兴生物在4月30日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科兴生物实现营收达到了193.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80.3亿人民币;实现净利润为14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5.41亿人民币,实现归母净利润84.6亿美元,约合560亿元人民币。

一年豪赚955.41亿却仍要裁员,而且为了少发放年终奖选择先裁员再发放,这样的操作放到科兴生物的身上多少显得有点不可思议。为何堂堂疫苗龙头要出此“下策”?

被外资控股

实际上,这并不是科兴生物第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了。

在今年的违法裁员事件爆发之前,科兴生物就曾经多次陷入舆论风波之中,而大家对科兴生物讨论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在于科兴生物的资本背景。

对于科兴生物而言,资本背景一直是其绕不开的争议点,像“科兴生物到底是谁的、科兴生物是内资还是外资的”这样的问题,在资本市场上也一直是争议不断。不过从大股东的数据来看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争议,这家国产疫苗龙头的背后,站着的依旧是众多的外资。

根据股东数据显示,目前科兴生物的第一大股东为日本的软银集团,持股比例高达15.07%,而第二大股东才是科兴生物的创始人CEO尹卫东;接下来的第三大股东是CDH吴尚志等六位创始人,占股比例为8.39%;第四和第五的股东分别是永恩国际和维梧资本。

虽说尹卫东在科兴生物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控制权,但从股东的持股数据来看,科兴生物却仍然是一家外资控股的企业。

而且,因为科兴生物的多数股权被外资所掌控,此前科兴生物还因此曾经爆发过巨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据报道,4年前的2月27日,外方股东在中方股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单方面更换董事,破坏北京科兴董事会的委派规则,致使公司的运行机制失灵,公司陷入僵局。

其实如果单从控股股东这个方面来看,我们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科兴生物会做出“2022年科兴中维先裁员,再发放2021年终奖”的行为了。

坎坷过去

虽然如今深陷舆论的漩涡之中,但我们不能否认科兴生物此前作出过的成绩和奉献。

关于科兴生物的历史,最早还要从1983年的唐山防疫站开始说起。当时,河北省正定县爆发了甲型病毒性肝炎,作为唐山防疫站防疫人员的尹卫东被派去了调查,后来因为采集到了甲肝病人的早期标本而被破格接收进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学习。

关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院的背景,这家被大家称为“昆明所”的研究所在业内十分有名,甚至可以说是疫苗领域的“黄埔军校”,像沃森生物的董事长李云春也曾在这家研究院做研究,而被破格接收的尹卫东更是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疫苗生涯。

在进入“昆明所”之后,尹卫东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在疫苗研发领域的天赋,接连完成了多项甲肝病毒诊断试剂的研发,不过在研发疫苗试剂的途中,尹卫东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研究所缺少资金的支持,很多的研究难以展开。

实际上,疫苗研究一直都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研究,想要成功研发出一款疫苗,至少需要5亿~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但“昆明所”显然并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资金,而也正是因为资金的问题,最后促使了尹卫东离开了“昆明所”,选择了下海创业。

从现在来看,尹卫东离开“昆明所”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辞职4年以后,尹卫东就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甲肝灭活疫苗,伴随着在疫苗领域的大获成功,2001年4月28日,尹卫东在未名集团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科兴生物,至此“国产疫苗龙头”正式诞生。

不过,科兴生物在成立之后,也并非一帆风水,其也遭遇过许多的挫折和困难,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2003年的SARS时刻。

当时,非典席卷神州大地,面对不确定的疫情,尹卫东主动请缨进行疫苗研制,在经历了大半年时间之后,科兴生物完成了SARS灭活疫苗临床前研究;不过,伴随着SARS病毒的消失,科兴生物此前的努力和投入全部白费,这凸显了疫苗行业背后巨大的不确定性——不但需要和同行比速度,一旦流行病结束,此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费。

在科兴生物成立的20年时间里,这样的“白用功”已经经历过了许多次,而这也导致了其业绩忽上忽下,经常出现亏损。

如果不是这一次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科兴生物或许仍然深陷在泥潭之中。

难以持续?

当你了解完科兴生物的资本背景以及发展历史后,对于其为什么会违法裁员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一家历经波折的疫苗企业,科兴生物自然知道疫苗行业背后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虽然在2021年营收、净利润都实现了大幅的增长,但科兴生物依旧选择了裁员;而背后的一众外资,或许是其选择先裁员、再发放年终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虽然科兴生物通过疫苗在2021年赚得“盆满钵满”,但未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其实科兴生物的经营状况早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在2021年的下半年,科兴生物实现销售额为84亿美元,实现净利润59亿美元,相较上半年,科兴生物的销售额和净利润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除此以外,伴随着疫苗的逐渐流行,市场对于新冠疫苗的需求也正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21年11月,科兴、国药、康希诺的疫苗出口量约在2亿3500万剂左右。而2022年1月,这个数据已下跌至5160万剂,2月份跌到了3600万剂,3月份则只有1150万剂。

很显然,伴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新冠疫苗的需求量正持续减少,2022年业绩恐会大幅下降。

作为疫苗龙头,科兴生物虽然借助新冠疫苗成功翻身,但这样的成功明显难以持续;而伴随着疫苗需求的减少,科兴生物选择裁员其实不难理解,但裁员显然是“下下策”。

就像尹卫东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我需要我的企业盈利,也希望我们的产品到时候没有用武之地”。作为疫苗领域龙头的科兴生物,背后承载的可不只有利润那么简单。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
文章
2022
05/12
15:3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