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载中 ...

周评|保险信息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A智慧保 · 2022-08-08 19:31


据媒体报道,《北京地区保险机构销售从业人员信息化管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近日下发。

单丝不成线。新闻对照着看,才能打开更好的视角。

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监管办法》,要求一年之内,保险中介机构需建立相匹配的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员管理等信息系统,否则将不得经营保险中介业务。大限前后,据媒体报道,超过500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许可证被注销。

从中介机构到销售人员,信息化工作显然成为监管的抓手,并着眼于未来保险的高质量发展。

痼 疾

意见稿开宗明义,直言要将信息化应用于销售从业人员招募、入职、在职、离职的全周期管理。其中,对于销售行为,强调客户告知管理、可回溯管理和客户真实性管理,异地展业管理和自保件或互保件管理,也被单独拎了出来。

一方面,线上化势在必行,人海战术渐行渐远,一年200多万保险代理人离去,往事不可谏。线上化和信息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两者变成两张皮,就沦为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信息化可以对长期存在的痼疾予以控制,甚至一劳永逸地根除。

过去一两年,自保件或互保件引发的舆情持续出圈,盘旋在热搜之上,对整个行业的声誉都造成了损害。因此,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筛选和预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风 险

痼疾之外,还有“灰犀牛”式的风险,不得不防。在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之下,甄别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并且精准和高效。比如,对于风险监测控制,意见稿里要求关注大额或集中投保风险、佣金套利风险、业务异动风险,业务品质风险和销售从业人员团队管理风险。

有的放矢。过去保险业蒙眼狂奔,增长驱动之下,萝卜快了不洗泥。很多风险,视而不见,一切为增长让路。如今,增长放缓,这个时候恰是制度完善的良机,将过去管理不善的课补上。信息化就是亟需要补的功课。大数据之下,一切都有迹可循,都无所遁形,各种风险都会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保险这样依靠大数定理进行风险控制的行业而言,信息化不是太早或太晚,而是永远在路上。

当然,事在“人”为,制度最终是要靠人来执行,信息化也是如此。如果“人”不改变增长模式和激励方式,信息化也无能为力。技术是外因,其能否发挥作用,还是要通过影响内因来实现。

舆 情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稿还建议保险机构通过自建、外包开发或购买服务等模式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测能力,常态化监测本机构销售从业人员招募信息发布、营销宣传、自媒体运营等行为,主动加强舆情管理,妥善处理舆情风险,依法履行业务主体管理责任。

有的时候,一语成谶。保险业声誉管理自去年提上日程之后,保险业的负面舆情反而高涨,两年来,无论是头部公司自身的问题集中爆发,还是行业困局所致,都让公众对于保险业有了更多关注,乃至凝视。这种凝视并不好受,他人即地狱,说的即是如此。但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舆情已经长伴左右,随着保险日益下沉至“五环外”,与越来越多的人发生链接,处理好舆情,维护好声誉,就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

监 管

就在几个月前,银保监会下发《关于2021年中国保险业保单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数据报送与治理情况的通报》,多家险企因为频繁迟报数据、错报漏报数据等被通报,比如泰康错报4900万条受益人信息、交银人寿迟报18天,等等。

数据无小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监管对险企频繁报送错误数据大动肝火,不难理解。这也体现了保险业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对监管而言,对这些年把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视为要务的监管而言,信息化可以让经营变得更合规。事实上,无论是此前保险中介机构与险企和监管之间对接数据,还是险企自身销售从业人员的数据管理,信息化都是致力于信息交互的规范、透明和可追溯,从而提升整个保险业的管理效率,进而提升报送监管的数据时效、质量和准确性,从而让监管能够更好掌握行业的数据化全貌,从而做出适宜的判断和调整。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
文章
2022
08/08
19:31

推荐阅读